(学科门类:工学一级学科代码:0803 一级学科名称:光学工程)
  (二级学科代码:080300 二级学科名称:光学工程)
  一、学科概况
  光学工程与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和仪器科学与技术等一级学科相互交叉,紧密联系,与近代物理学、数学、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环境科学与技术等学科密切相关,是本世纪信息科学与技术的重要支柱。
  本学科紧密结合光电和信息产业、新能源领域以及石油石化工业的应用,开展相关光学工程问题的应用基础、应用技术研究,已成为相关领域技术开发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在油气光学工程、太赫兹技术与应用、光传感与光探测技术器件与技术等方向上形成了优势与特色。
  本学科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8人,讲师1人,硕士生导师1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孙越崎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孙越崎优秀学生奖获得者1人,已形成一支以中、青年教授和博士为主体的学术梯队。近年来,该学科依托油气光学探测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石油和化工行业油气太赫兹波谱与光电检测重点实验室,主持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北京市自然基金、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等课题40余项,发表SCI收录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出版教材和专著10部,组织出版了《中国科学》“油气光学”专刊,与科学出版社、中国石化出版社合作出版了“油气光学”丛书,“太赫兹光谱油气探测技术”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主办了“油气光学的研究与进展”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三届油气光学前沿论坛;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创新三等奖、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石油教育学会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优秀出版物一等奖、二等奖等奖励20余项。
  二、培养目标
  总体目标:面向国家需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领域研究前沿的发展和动态,具有从事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良好的国际竞争力和对外交流能力。
  具体要求:
  1、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逐步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服从国家需要,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了解本领域研究前沿的新发展和新动向;具有从事科学研究以及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较熟悉地掌握并运用一门外语,能够熟练阅读外文文献资料并撰写论文,具有良好的国际竞争力和对外交流能力;
  3、诚实守信、严谨求实、身心健康。
  三、研究方向
  1 油气光学工程
  2 太赫兹技术与应用
  3 光传感与光探测器件与技术
  4 微纳光学
  四、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1、学分要求
  30学分≤理工类各专业总学分数≤36学分
  2、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备注  | 
    
    
     公共基础课程  | 
     1309096  | 
     学术英语读写  | 
     32  | 
     2  | 
     
 
 
 
  | 
    
    
     130800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2  | 
     2  | 
    
    
     1308002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6  | 
     1  | 
    
    
     专业基础课程  | 
     1306022  | 
     导波光学与光纤传感  | 
     48  | 
     3  | 
     至少选3门  | 
    
    
     1306047  | 
     光谱学与光谱技术  | 
     48  | 
     3  | 
    
    
     1311008  | 
     薄膜物理与技术  | 
     32  | 
     2  | 
    
    
     1306037  | 
     高等仪器分析  | 
     32  | 
     2  | 
    
    
     1306016  | 
     材料近代测试技术  | 
     32  | 
     2  | 
    
    
     1306075  | 
     油气光学  | 
     48  | 
     3  | 
    
    
     必修环节  | 
     1306081  | 
     先进能源材料的设计与开发  | 
     32  | 
     2  | 
     
 
 
 
  | 
    
    
     1300001  |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 
     16  | 
     1  | 
    
    
     1311006  | 
     材料科学进展  | 
     16  | 
     1  | 
    
    
     专业选修课  | 
     1301053  | 
     现代仪器分析技术与方法  | 
     48  | 
     3  | 
     
 
 
 
  | 
    
    
     1305064  | 
     图像处理与识别  | 
     48  | 
     3  | 
    
    
     1305052  | 
     人工神经网络  | 
     32  | 
     2  | 
    
    
     1305115  | 
     机器视觉  | 
     32  | 
     2  | 
    
    
     1305053  | 
     人工智能原理与应用  | 
     32  | 
     2  | 
    
   
  
  六、学位论文
  1、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原则上应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参考文献必须是近年来相关领域的最新前沿进展,文献综述中一般文献数目不少于40篇,其中JCR1-2区的不少于10篇;中期考核在第四学期末或者第五学期初完成;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从开题到答辩不应少于12个月(含开题前文献调研2个月)。
  2、硕士学位论文必须是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应能反映出硕士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者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论文应有新的创意或者见解。
  3、必须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及以上学术刊物以第一作者(含导师第一、学生第二)发表与硕士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含录用通知)。以第一作者(含导师第一、学生第二)申请并受理的各类专利(发明专利需获得公开号,实用新型专利需授权)。以上研究成果第一署名单位必须为中国p站中文网站(北京)。
  七、中期考核及分流
  执行学校有关规定。
  八、实践要求
  每位学生须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前公开作报告至少1次,参加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活动≥10次,每次学术活动结束后,要有400字左右的总结报告,简述内容并阐明自己对相关问题的学术观点或看法。学术活动由考核小组统一考核。
  九、其他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