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大牵头研制的全球首台套6000m级深海采矿非金属非粘结智能柔性混输管通过南海海试
发布时间:2025-11-05 | 来源:安全与海洋工程学院 | 浏览量:
近日,由中国p站中文网站(北京)牵头研制的全球首台套设计水深6000m级深海采矿非金属非粘结智能柔性混输管在我国南海海域通过100米级海上试验验证,这标志着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多金属结核非金属光纤传感器内置柔性混输管关键技术装备取得重大突破。
多金属结核主要分布于国际4000-6000m的海底,资源量高达2000亿吨,极具商业开采价值,但现阶段6000m级多金属结核开采及其混输技术属于世界级难题,尚未完全解决。水力管道提升方式是当前深海采矿最为有效的商业开采模式,对比传统的硬管提升方式,非金属柔性混输管因具有重量轻、高耐磨、可设计、抗疲劳、可连续制造、快速布放回收等显著优点,更加满足超深海采矿水力提升系统的高可靠性需求,但研制难度极大。突破6000m级多金属结核采矿的核心装备与“卡脖子”技术,全面提高我国超深海矿产资源开发能力与智能化水平,保障我国战略矿产资源安全,刻不容缓。
在此大背景下,由中国p站中文网站(北京)牵头,联合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工程大学、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威海鸿通管材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单位于2022年11月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深海采矿非金属非粘结柔性混输管关键技术研究”的立项资助,历经3年攻关,项目团队自主研发了改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国产化超耐磨关键内衬材料,重点攻克了高耐磨、轻量化高分子柔性混输管的设计与连续制造技术,构建了光纤传感器内置的全生命周期柔性管损伤识别与倾角仪空间构型在线健康管理评估系统,突破了深海采矿非金属柔性混输管设计、材料、加工制造、健康管理和样机评价的关键基础理论和技术瓶颈,研制了全球首台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6000m级8英寸大口径、智能化、轻量化、超耐磨的非金属非粘结柔性混输管。
本次非金属柔性混输管的海试由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海试牵头单位与总指挥单位,从10月9日开始码头安装调试,27日由广州码头启航至三亚海域,并于31日完成柔性管道海上安全布放回收与全部试验任务,试验区水深103m,非金属非粘结智能柔性管总长250m,首次验证了我国深海采矿全软管输送性能、管体水下空间构型与阻塞的实时健康监测能力,试验中矿浆最大输送体积浓度达15%,矿石粒径20mm,稳定输送流量为457m3/h,实现了设计水深6000m级深海采矿非金属智能柔性管从设计方法、关键超耐磨材料研发、加工工艺与核心制造装备,以及海试评价从“0”到“1”的技术突破,取得了从技术探索迈向海试验证的胜利,为我国6000m级深海多金属结核采矿输送系统的联动海试提供了核心关键技术与装备。
(编辑 李煜)
